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我们总是陷于低效的忙碌?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-06-05

(配图摄影 by 辉友单小招)

多年来我持续观察自己和身边的朋友,发现一个事实:「包括我自己在内,每个人都勤于忙碌而懒于思考,尤其是不愿意花时间思考战略问题。」

比如我们日常都忙着赚钱,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,自己一生需要赚多少钱?绝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。如果追问下去,回答一般是:越多越好。那么多少算好?这个问题如果不想清楚,可能一辈子只会忙于赚钱,而无法真正接近梦想。

我在培训战略课时,有一个实战题,让大家分组讨论,看看我们一生究竟需要赚多少钱。题目的背景如下:夫妻二人30岁,在北京生活,需要赡养四位老人,养育一个小孩,还没有买房买车。假设二人预期寿命90岁,那么夫妻二人一生总共需要赚多少钱,来满足家庭刚性支出。

在前六次课上,大家得出的平均答案是1500-2000万。从第七次课开始,我对于题目做了小小的修改,加上了两个限制条件:第一、不考虑自己目前的赚钱能力;第二、要考虑通货膨胀。

结果从第七次课开始,所有小组的平均值提升了2-3倍,超过了4000万。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。

从这些练习中我发现如下事实:

  1. 95%以上的人从未认真思考过「一生需要赚多少钱」这个题目,更别提给自己设置具体的赚钱目标。

  2. 因为没有具体的赚钱目标,所以大家提升资产的方法基本集中于「升职加薪」一项。

  3. 几乎没有人认真思考过50岁之后的收入来源。

  4. 很多人在发现赚钱能力和赚钱目标之间的差距之后,都提出要通过投资来弥补差距,但是对于投资的理解局限于「单利」(即每年投资收益),很少有人注意到投资最重要的特点是「复利」(计算一下10万元,年均复利10%,50年后的总收益)

  5. 在不考虑自己当下赚钱能力的前提下,一生的赚钱目标要比考虑到自己当下赚钱能力设定的目标高100%-200%,这也体现出大家习惯性的根据当下能力去设定目标,而不是根据未来的必要性。

  6. 很少有人注意到,所加入公司的股票的成长性会决定自己未来的资产。更多人在意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回报,而无法合理评估股票的未来价值。

  7. 大多数人低估了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。

  8. 极少数人真正开始投资,不足0.5%的人已经配置足够比例的资产用于投资。

通过这堂战略课,我希望所有人都意识到:战略思维可以用于工作和生活,战略的最基本含义是「向前看,围绕对未来的展望,制定合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」。战略思维虽然不是我们天生的习惯,但是一旦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好处,就会不断从中受益。

需要说明一点,战略思维是反人性的,因为人性自然会倾向于看眼前,看那些能看清楚的事情,并投资于眼前的事情,而不是看未来,并投重资在那些可能看不清楚的事情上。

商业名著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作者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生前反思:

对我而言,对我的人生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直是很重要的。但在我真正理解这个目标之前,它确实是我不得不长期苦想的一个问题。

当我还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罗兹学者(Rhodes Scholar)时,我的学术研究艰难到不可理喻,甚至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额外一年多的工作量。但我仍然决定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来阅读、思考。

我曾经很矛盾,我是否真承受得起从我的研究中抽出那些时间,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——并最终明确了我的人生目的。如果我还是每天花那一个小时去学习掌握那些经济学知识,我才是真的浪费了人生。我每年用到那些经济学知识只有几次,而那些关于人生目的的知识每天都要用到。那是我学到过的唯一最有用的东西。

如果不愿花时间去搞清楚这些,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,必将在人生的怒海狂涛中饱受摧残。

(参考文章: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

从克里斯坦森身上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是这样的智者,在日常的生活中,想去思考战略问题,依然需要克服巨大的惯性。相比于每天花一小时苦苦思考人生目标,花同样时间去掌握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学知识,是更容易的事情。

回顾我之前的职业生涯,我在大部分时候也和大家一样,习惯于忙碌,习惯于追逐看得见,摸得着的东西。直到在34-35岁期间,职业遇到巨大的障碍,依赖忙碌已经无法解决问题,才终于抬头看未来,看到了30-50年后的人生。这才带来职业、财务和人生的转机。

想清楚一件事:让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凭空挣100元很难,挣1000元更难,但是,如果你把目标调整到挣100000元甚至更多,可能会柳暗花明,豁然开朗。在低层次上被困,完全可以在高层次上解决。太多的难题,就是这样被解决的。挣100元、1000元可以靠体力,靠勤奋,靠努力,挣10万、100万、1000万就无法靠体力、靠勤奋、靠努力了。

有些时候,只有把靠勤奋的路子堵死了,人才会在高维度想事情。

很多人一生为什么碌碌无为,因为战术上一直很勤奋,也没有遇到过不去的坎儿。少数人为什么能有机会突破,是因为战术上勤奋求生之路被堵死了,比如马云和任正非。

如果战略上的确定性不解决,那么战术上再努力也是低效努力。要通过面对战略的确定性的讨论,解决战术层面的困境。

战略上如果没有必胜公式,战术上的所有勤奋都是自我麻痹。在努力的同时,必须认识到这一血淋淋的事实,并想办法解决战略问题。

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,如果你正处于忙碌但无法看到明确希望的困境,不妨反思一下:是否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战略问题 —— 我究竟要去哪里?实现怎样的目标?

给自己一年时间,每天花一小时思考这个问题。

相关文章:警惕「忙碌病」

上一篇:用不好OKR,是企业的问题


战术上的勤奋都是自我麻痹,只有多从战略层面思考,我们才能迎来别开生面的人生。

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拼命用时间换钱,过了35岁发现自己竞争力直线下降,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为中年危机做好准备。我们一定要把将来可能会遭遇的事情提前放在眼前思考,这可能很痛苦,但会很值得。

今天分享的语音是「重构人生战略——为40岁的危机做好准备」。很多辉友都知道我在34岁时经历了严重的焦虑,当时焦虑的原因就是因为担心自己40岁时可能面临种种窘境。也是因为这次焦虑,我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战略。如今距离这次焦虑已经过去了8年,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如果没有8年前人生战略的调整,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。

如果你还不到35岁,强烈建议你听听这篇语音,早日为自己的人生未雨绸缪。如果已经超过35岁,也可以收获启发,做出改变。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走出忙碌的怪圈,逐渐收获自己理想中的人生。

收听方法:扫描下方二维码。

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
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

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

跟辉哥以及11000+辉友一起

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

(请续费会员也点击「阅读原文」完成续费)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